索 引 号 | 00248968X/2025-00100 | 成文日期 | 2025-07-29 |
发布机构 |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 统一编号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含住房) | |
有效性 | 解读文件 |
关于发布2025年度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和城市管理领域“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第一批)的通知
为调动社会力量攻克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和城市管理领域内各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加快推动综合执法、行业监管、养护管理所需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成果转化,现将2025年第一批“揭榜挂帅”需求项目予以公布,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榜单设置
对标全国最优水平、聚焦综合行政执法和城市管理领域的热点、难点、堵点、卡点问题,面向社会分批次发布“揭榜挂帅”的项目清单,第一批发布6个需求项目(详见附件1)。
二、揭榜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科研条件和稳定的人员队伍等,能对发榜项目需求提出可行方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二)鼓励产学研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联合揭榜的各方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牵头单位及各方权利和责任。
(三)与行业单位签订试点项目合同,按期报告项目推进情况,接受发榜单位、行业单位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接受相关绩效评价和验收评估,如实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
(四)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社会诚信,无重大违法行为,近三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
三、揭榜流程
(一)有意向的揭榜单位应根据榜单具体需求及自身能力,主动与行业单位对接洽谈,提出技术创新或成果转化解决方案,填写并提交《揭榜意向表》(附件2)。各类创新联合体合作揭榜的,应确定牵头单位与行业单位对接。
(二)拟试点项目完成初步审查后,由行业单位负责在15个工作日内与揭榜单位签订试点合同及编制试点方案,明确试点周期、合作内容、推进计划、试点结果、双方权责等,合同签署后,视为揭榜成功。
四、有关要求
(一)项目试点期一般不超过1年,从项目试点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
(二)揭榜单位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发生。
(三)揭榜单位可通过线上线下申报,于2025年7月31日至2025年10月30日通过电子邮箱向各行业单位提交揭榜材料PDF电子版或现场提交揭榜材料〔《揭榜意向表》、法人委托书(附身份证复印件)、被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四)行业单位联系人在对接洽谈、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方面为揭榜单位提供服务。
附件:1.2025年度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和城市管理领域“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第一批)
2.揭榜意向表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2025年7月29日
附件1
2025年度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和城市管理领域“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第一批)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背景 | 研究内容 | 预期成果 | 行业单位及联系方式 |
1 | 工程渣土(泥浆)或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发 | 一、工程渣土(泥浆) 1.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省建设厅《关于浙江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以及《杭州市建筑垃圾长效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快推进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2.一方面,目前我市工程渣土(泥浆)产生量很大,主要通过项目回填等直接利用,资源化利用数量不多,且资源化再生产品主要为加气砖和固化土类,产品相对单一;另一方面,盾构渣土(泥浆)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需要通过研发新技术突破解决。 3.我市着力推进工程渣土(泥浆)的资源利用,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再生利用技术和再生产品的研发,以推动工程渣土(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 二、城市河道疏浚淤泥 1.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省水利厅《河湖水库清淤技术规程》以及杭州市地方标准《城市河道生态清淤管理规范》关于加快推进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2.目前我市城市河道疏浚淤泥产量较大,主要通过项目回填等直接利用,资源化利用途径单一且利用量少,亟须通过研发新技术突破解决。我市将着力推进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的资源利用,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我市城市河道疏浚淤泥再生利用技术和再生产品的研发,以推动我市城市河道疏浚淤泥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 | 一、工程渣土(泥浆) 针对工程渣土、工程泥浆、盾构泥等建筑垃圾,打破制砖、固化土(路基填料)等传统工艺,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我市工程渣土(泥浆)的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和产品应用范围,并做好相关试点工作。 二、城市河道疏浚淤泥 针对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等废弃物,打破土方回填等直接利用传统工艺,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我市城市河道疏浚淤泥资源化利用能力,扩大产品应用范围,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 | 一、工程渣土(泥浆) 1.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产品要以消纳利用工程渣土(泥浆)为目的,将工程渣土(泥浆)作为再生产品的主要原料,掺入量不宜低于50%。 2.工程渣土(泥浆)资源化利用企业应拥有全流程的产业化技术和持续的开发能力,新技术应成熟可靠、绿色节能。 3.工程渣土(泥浆)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需满足省建设厅发布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主要种类、适用工程部位及质量标准参考目录》。 4工程渣土(泥浆)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应具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和工程应用试点项目,以适应在我市建设工程项目的推广应用。 二、城市河道疏浚淤泥 1.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产品要以消纳利用城市河道疏浚淤泥为目的,将河道淤泥作为再生产品的主要原料,掺入量不宜低于55%。 2.城市河道疏浚淤泥资源化利用企业应拥有全流程的产业化技术和持续的开发能力,新技术应成熟可靠、绿色节能。 3.城市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试点项目,以适应在我市建设工程项目的推广应用。 | 一、工程渣土(泥浆): 杭州市环境卫生和生活固废处置保障中心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三里亭路17号 联系人:童星冰 电话:15968835581 二、城市河道疏浚淤泥: 杭州市城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中心 |
2 | 污水管网智能体检机器人及系统开发 | 1. 国家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战略,要求因地制宜对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实现可视化三维立体管控。 2. 我市污水管道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受到外力作用或其他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出现破裂、错位、脱节、渗漏、腐蚀、变形、过流能力不足、运行卡口等问题,亟需科学高效的检测手段,对污水管道进行结构性检测。 | 针对传统CCTV检测方式效率低,检测条件要求高等问题,结合先进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满足带水作业或存在一定管内沉积物的有效快速检测的污水管道智能体检机器人,采用更先进、有效的方式对管道开展三维立体式检测。 | 1. 新设备可在大口径管道内带水检测,小口径管道可在不完全清除管内沉积物的情况下对管道结构性问题进行检测。 2. 通过人工智能迅速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核,大大提高效率。 3. 系统性采集管网数据,结合现有GIS数据生成三维管网图,建立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 | 杭州市城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中心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231号 联系人:李鹏 电话:15267084449 |
3 | 城管智能体开发 | 当前,城市治理面临数据要素潜能释放不充分、智能化技术融合不深入、治理模式创新动能不足等核心挑战。 一方面,城市运行全周期产生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但由于缺乏智能解析引擎,数据深度关联与价值挖掘尚未突破,难以支撑城市系统的精准感知与动态调度。 另一方面,公众需求呈现场景化、个性化特征,传统管理范式存在感知-决策链条冗长、服务供给颗粒度粗放的显著短板,亟需构建新一代智能中枢实现治理效能跃迁。 为破解上述难题,本项目立足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融合创新前沿,聚焦大模型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突破,旨在构建城管智能体,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与治理模式转型升级,将突破传统城市治理“数据孤岛”“知识断层”“决策滞后”三大瓶颈,形成“大模型赋能治理、治理数据反哺模型”的双向进化生态。 | 1.基于“智能中枢”支撑体系,以“基层减负、指挥提效、服务精准”为目标,研究如何将大模型与城市管理业务流程、规则、数据、知识相结合,打造具有杭州城市管理特色的智能体。该智能体需具备自然语言理解、业务研判、知识推理、决策支持等核心能力,能够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复杂业务问题。 2.构建行业数据和业务知识库:全面梳理城市管理相关的行业数据和业务知识,通过数据清洗、整合、挖掘等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为智能体提供准确、全面的知识支撑。 3.构建协同管理应用场景:建设业务数据智能分析应用,实现城市管理中各类业务数据的自动分析、预警和决策支持;构建案件智能判重、对比结案功能,提高案件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开发执法辅助问答,为执法人员提供实时的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和案例参考,提升执法效率和规范性。 4.构建惠民服务应用场景:打造统一对外智能服务入口,开发办事指引智能问答,为公众提供便捷、准确的办事流程咨询和指引;构建政策智能精准解答应用,方便公众快速获取和理解政策信息;实现办事进度、行政审批结果、违规预警等信息的精准推送,提高惠民服务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同步构建诉求预测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预测公众诉求热点和趋势,为城市管理提供前瞻性决策支持。 | 1.在为基层减负方面,案件智能判重与对比结案机制有效过滤冗余信息,显著减少人工重复劳动和流程冗余,推动案件办理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2.在指挥提效方面,业务数据智能分析应用精准识别风险隐患,诉求预测模型构建“未诉先办”预警机制,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整合多源数据生成动态指挥图谱,实现跨部门协同响应效率显著提升。 3.在聚焦服务精准方面,办事指引智能问答与政策智能搜索形成“云端政务服务”,违规预警、审批结果等信息通过智能分析实现“千人千面”精准触达,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4.通过数据驱动、智能辅助和流程再造,构建“基层减负-指挥提效-服务精准”的闭环治理链条,为智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创新实践样板,推动城市管理向“智治、精治、共治”方向深度发展。 | 杭州市城市管理指挥保障中心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香积寺路302号 联系人:杨超 电话:13567102498 |
4 | 运用AI技术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涉企检查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人工检查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检查事项繁多、检查频率高、检查标准不统一等,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对企业日常运营的干扰,引入AI技术,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涉企检查的规范化和效率化水平。 | 引入AI技术,特别是大语言AI模型和多模态算法模型,构建行政执法垂直大模型及智能执法助手。 | 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识别,确保行政检查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协调处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香积寺路302号 联系人:郁晨 |
5 | 智能化车载视频采集 | 我市数字城管运行已满19年,主要采用人工方式发现城市管理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智能化发展迫在眉睫。目前已启用智能化车载视频进行城市管理问题采集,但智能识别算法种类、识别问题的准确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对照数字城管立案结案规范,拓展智能识别算法种类,提高算法识别问题的准确性。 | 实现智能车载视频自动识别城市管理问题,智能算法种类达100个以上,问题识别准确性超50%,发挥机器补人的作用,提高信息采集行业智能化水平。 | 杭州市城市管理指挥保障中心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香积寺路302号 联系人:汪洋 电话:13588241381 |
6 | 市容环境街面巡检技术研究 | 1.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2.目前,我市市容环境街面巡检主要依靠人力检查、分析及交办处置,且存在高架沿线、建筑顶部及高空设备、狭窄巷道等巡检盲区,不可避免存在处置效率低下、安全隐患难以及时排除等问题,亟需引入智能化巡检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巡检体系,通过无人机覆盖高空盲区,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AI算法自动识别灯具损坏、户外广告或店招店牌设置不规范、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等问题,并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故障精准定位、智能派单及整改确认。 | 1.软件层面:重点研发无人机巡检市容景观类问题的算法,可以自动判断拍摄内容是否达到管理标准,便于确定问题或者故障。如照明设施是否正常开启或存在闪烁、亮度不足等问题,广告招牌有无脏污破损、违规设置、安全隐患等。 2.硬件层面:具备高分辨率可光学变焦的摄像头(至少 1200 万像素以上);配备专业的热成像设备;可选配照明灯具和系留电缆,实现应急照明系留无人机功能,为突发情况提供保障。 3.突破问题处理与反馈的传统路径,实现智能识别分级:构建市容景观知识图谱,自动分析无人机拍摄的影像、热力图、结构数据等,精准识别问题类型(如广告牌倾斜、路灯故障、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等),并自动调整问题优先级(如夜间主干道照明故障等紧急类事件需要1小时内处置完毕);智能规划核查路线,根据问题紧急程度、地理位置、电量续航等自动规划最高效的复核路线,减少空飞时间。 | 1.快速准确发现各类市容景观问题,提高管理及巡检效率。 2.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人工巡查工作量,指令下达后,可按照预设线路实现自动巡检和问题的自动核查,提升日常管理的智能水平。 3.积累运行数据,对设施的损坏、寿命、维修等信息做好数据化与影像化的保存与分析,总结发生频率和分布规律,为后续规划、更新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杭州市市容景观发展中心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231号 联系人:周晶 电话:13957146861 |
附件2
揭榜意向表
项目名称 | (应与榜单一致) | ||
行业领域 | (应与榜单一致) | ||
攻关时限 | (不得超过榜单要求时限) | ||
揭榜单位 | (法人单位的规范名称) | ||
项目负责人 | 联系电话 | ||
拟采取的研究路线 | (对照研究内容目式列出研究路线) | ||
预期成果 | (应覆盖榜单所有预期成果,可扩展)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